2022年02月09日/ 浏览 1108
张伯礼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张伯礼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
张伯礼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重大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
教学方面,张伯礼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积极推动中医教育走向国际。
近期,福建莆田、厦门、泉州等地出现了境外输入病例引发新冠疫情的集中暴发。那么,本轮福建疫情和此前7月底南京禄口机场输入病例引发南京及多地疫情暴发相比有何特点?预计福建本轮疫情何时控制住?是否需要接种加强针疫苗提升免疫效果?为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
张伯礼表示,福建出现的感染群体更为复杂,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但相信福建疫情能在一个月左右控制住。他建议,高风险人群可通过接种加强针提升免疫效果。
张伯礼虽年逾古稀,依旧志在千里。集师者与医者身份于一身,张伯礼认为,两个身份的共同点都是有温度的职业。医生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责任。一直坚持临床工作,也是带教学生必须途径,也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福建疫情仍处于上升期,相信能在一个月左右控制住
新京报:正所谓“一隅不安,举世皆危”。在7月底南京禄口机场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全国多地德尔塔疫情高风险区清零之际,近期,福建莆田、厦门等地和哈尔滨再出现疫情。在你看来,福建本轮疫情与七月底那一波疫情有何不同?
张伯礼:此轮福建出现疫情再次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自9月10日出现确诊病例以来,福建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持续多日增长,分布在莆田、厦门、泉州三地。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次福建的疫情有如下特点:一是疫情是由德尔塔变异株输入引发。德尔塔变异株病毒载量高、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而且转阴时间长。二是潜伏传播期长,莆田疫情发现前或已在学校传播10天。三是传播点特殊,学校成为传播点较之前疫情有很大不同,儿童感染者多,增加了溯源和防控的难度。这次疫情虽然目前还未有大规模的向省外扩散,目前各地正在加紧溯源筛查,但短期内仍然还会有继续向其他地区扩散的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四是与扬州、南京疫情相比,本轮疫情目前确诊病例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比较多,感染者整体年龄要年轻。
新京报:那么,你判断本轮福建疫情何时可以控制住?我们该如何应对?
张伯礼:综合目前情况来看福建出现的感染群体更为复杂,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传播链条仍未完全查清阻断,短期内仍然还会有继续向其他地区扩散的风险,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到了最关键、最吃紧的阶段。但在既往国内多地防控经验基础上,坚持科学有效溯源,注重中西医联合治疗,尽最大努力提高治愈率,防止院内感染,相信福建疫情能在一个月左右控制住。
高风险人群可通过接种加强针提升免疫效果
新京报:为了更高效应对疫情,接种疫苗已经成为共识。如何评价接种疫苗对防疫的成效?
张伯礼:今年广东疫情时的相关研究表明,接种两剂疫苗后对徳尔塔变异病毒新冠肺炎的保护效果可达到70%左右,对转重症的保护效果达到85%-95%。所以,我国疫苗预防效果是肯定的,但接种时必须按要求完成全程接种。
新京报:我们是否需要打加强针来应对病毒的变异?
张伯礼:关于是否打加强针也是最近讨论的焦点。目前认为高风险人群在接种满6个月后可以通过接种加强针提升免疫效果。比如海关、边检、航空、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等的工作人员。至于其他低风险人群在完成接种6个月后是否需要打加强针,需要根据科学研究和疫情趋势做出综合判断,根据国外经验,补种后获益较大。
抗疫持久战正处在相持阶段,现在还远远没到完全放开的时机
新京报:疫情暴发已一年有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需要长期与病毒共存。那么,我们需要哪些防疫智慧?各地防控需要如何调整?疫情常态化之后,如何平衡防疫与社会经济发展?
张伯礼:由于新冠肺炎流行快两年了,病毒又在不断变异,也导致出现了一些焦躁的情绪,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群体免疫”和“社会开放”,一些国家也正在放松政策。但真正的群体免疫只是一种远景,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实现,现在还远远没到完全放开的时机。现在国外有一些城市已经放开了,但放开了不等于群体免疫了,已经放开的国家有的又出现了疫情的新一波高峰。我国人口众多,即使较低的死亡率也难以承受疫情的蔓延,所以我们还要慎重对待。
目前,抗疫这场持久战正处在相持的阶段,急躁不得,还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感染”方针,坚持严格隔离和有效的防控措施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一年多来,多点散发和几次局部暴发都是防控懈怠所致。现在应避免急躁焦虑情绪,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潮,坚持性命至上,举国同心,共克时艰,我们要再坚持一下,风雨过后才有彩虹。
目前我国针对“德尔塔”毒株的疫苗研究也在全面推进中
新京报:从当年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到后来在武汉的方舱医院使用中医治疗新冠病人,中医治疗显现出了不错的效果。不过作为从古代传承至今的医疗方法,你是如何采用它来对抗新出现的病毒的呢?
张伯礼:新冠肺炎病毒一直在变异,有的传播性低未引发疫情大的变化,有的变成了优势毒株,比如德尔塔。但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数据表明“拉姆达”等最新变异毒株是否传染性更强,但是毒性明显增加却已经证实。病毒的变异是一种常态。变异的规律尚在研究中,目前我国针对“德尔塔”毒株的疫苗研究也在全面推进中。目前疫苗仍是对抗病毒的一个有效手段,但跟病毒变异相比,疫苗仍属于被动的追着病毒跑。希望我们可以主动出击,积极研究病毒演变规律,研制出更加广谱的疫苗。
新京报:现在新冠病毒的一大特征是其产生了多个变异毒株,对于这种变异病毒,中医如何应对?
张伯礼:病毒是通过人来起作用,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论,首先大家要做好自身的防护。过去我们采取的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以及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等有效的措施应该坚持。中医更关注病毒感染人体后出现什么症状,形成征候的特点,从而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针对感染德尔塔病毒后的征候特征,仍是湿毒蕴肺,兼挾暑湿,临床表现发热高、喘憋重、进展快,舌苔腻、脉濡多见。目前中医采用宣肺化湿、淸暑解毒治则,治疗效果也是较好,特别对重症患者总结了应用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通腑泄热、厥逆治早等有效的治法。也可以说对病毒变异,中医药是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中医药可及性优势的一种体现。
中医药的理念思维与现代技术方法有序结合是医学未来发展方向
新京报:你长期从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能否谈谈中医与现代科学的关联?科学如何更好促进中医发展?
张伯礼:中医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其理念并不落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赋予了中医药新的使命和发展机遇,中医药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机会。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现代中医药的发展应把古老的理念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取得原创性成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中医药,使其达到现代科技水平。中医要守正创新,一定要把中医的精华守住,同时中医药博大精深,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当代的先进知识、技术为自己所用。我多次强调,中医药的理念思维,现代技术方法,两者有序结合就是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京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许多年轻人认识到了学医的重要性,你所在的学校也迎来“最好一届生源”,你对这些学医的年轻人尤其是学中医的年轻人有何寄语和建议?
张伯礼:这次疫情没有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反而让他们学医热情更高涨,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全国人民的福气、幸事,高素质医学生学成以后会服务社会,给病人更好的医疗照护,让病人得到更好的诊疗。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要想从事好这个工作,除了具备崇高的医德医风,还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素质:一是要一生坚持学习。终生学习形成习惯。医学知识更新太快,需要把最新的知识转化为給病人更好的治疗。二是要有担当的精神。患者最隐私的东西不能跟最亲的人讲,但是愿意跟你讲。这种尊重和信任是无价的,作为一名医生,要不辜负这份信任,用心为患者服务,时刻将病人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第一考虑因素,而不是将医院利益和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更要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咨询建议,要为患者担当必要的风险,这也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匠人心声
新京报: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张伯礼:我有医生和老师这两个身份,共同点都是有温度的职业。医生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责任,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给病人最好的医疗照护,才是称职的医生。我承担很多行政管理工作,但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临床工作,就是觉得能用自己的医术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既是回报培养我们提高医术的广大患者,也是带教学生必须途径,也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带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责任,首先要以身作则,做患者可以托付生命的一名医生,做学生可以信任的一名老师。其次教而无类,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特点,采用个体化培养方式和目标,使之成材。
我最大的心愿是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希望有更多“坐下来能看病,站起来可演讲,闭上眼睛会思考,进实验室能科研”的优秀中医人才涌现。培养学生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品德的培养,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传承
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要想从事好这个工作,除了具备崇高的医德医风,还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素质:一是要一生坚持学习。终生学习形成习惯。医学知识更新太快,需要把最新的知识转化为給病人更好的治疗。二是要有担当的精神。患者最隐私的东西不能跟最亲的人讲,但是愿意跟你讲。这种尊重和信任是无价的,作为一名医生,要不辜负这份信任,时刻将病人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第一考虑因素,而不是将医院利益和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陈维城 编辑 徐超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