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纠纷提供签收凭证?顺丰“签收确认”收费1元,这钱该不该交?

2021年11月20日/ 浏览 166

近日,顺丰再次因快递收费站上了风口浪尖。

 

有消费者曝光,在使用顺丰速运+”微信公众号寄快递时,发现顺丰公司提供了一项名称为签收确认的收费增值服务,收费金额为1元。

 

消费者认为顺丰提供该项增值服务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浙江省消保委官方回应称,条例中的验收应当包括对物品的当面验视和签收,顺丰速运推出的签收确认增值服务,实则是快递公司应尽的法定义务,擅自把签收确认从应尽的法定服务内容中拆分出来,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签收确认为纠纷提供签收凭证?收费标准为大陆互寄1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查阅顺丰App得知,签收确认是指快件签收时,需确认收方客户信息或要求收方客户当面签收的一项增值服务,可在收方与寄方起纠纷时,为客户提供签收凭证。

 

顺丰App显示,具体方式为,大陆互寄,顺丰通过微信或手机短信推送收方客户6位签收码,派件环节需收方客户出示签收码核对身份信息;大陆寄往美国,顺丰进行派送时需要收方签收确认,寄方可以查询签收证明图片。

 

顺丰方面认为大陆互寄时公司为客户提供在派件环节强制核验签收码签收功能,具有防止他人随意代签,解决本人签收,授权签收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交易纠纷;大陆寄往美国时快件安全性有保障、签收确认凭证可供查询、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目前,顺丰的收费标准为,大陆互寄为1/票;大陆寄往美国为19人民币/件。,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针对大众关注的签收确认一事采访顺丰方面,截至发稿,暂无回应。

 

应尽法定义务变定制化服务,浙江消保委: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浙江省消保委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表示,顺丰速运推出的签收确认增值服务,实则是快递公司应尽的法定义务。

 

顺丰速运擅自把签收确认从应尽的法定服务内容中拆分出来,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顺丰速运推出此项增值服务,容易使得消费者误以为如不勾选此服务项目,则顺丰速运可不提供签收确认服务,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浙江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所有寄递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提供并优化服务,切实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国务院颁布并于201851日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

 

但快递专家赵小敏认为,该服务是寄件方为了确保贵重物品安全交付进行的一项信息互认,确保收件方和寄件方确认一致,属于定制化服务,和加价没有关系。

他表示,首先,这个服务是针对寄件人的,可以自主选择;第二,这服务一般为珠宝首饰手表等高价值物品准备,类似快递保价功能,对普通客户来说没有影响;第三,这个服务在国际快递行业属于常见选项,是一项保障安全交付的定制化服务

 

上半年净利跌近八成,业务爬坡求增收?

 

上月,头部快递公司相继发布财报,顺丰净利跌近八成受到多方关注。顺丰控股半年报显示,2021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883.44亿元,归属净利润为7.6亿元,相较上年同期营收711.29亿元,归属净利润37.6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4.2%,下降79.8%

 

同时,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也下滑80%。早在一季度,顺丰已经历了巨亏,顺丰一季报显示,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26.2亿元,同比上涨27.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为9.89亿元,同比下滑209.01%

 

顺丰董事长王卫也在股东大会上道歉,称这仅是一季度、短期的财务变化。

 

但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财务反可能只是顺丰亏损的开始。未来一段时间内,新业务加速扩张,快运等业务依旧处于爬坡期,可能持续亏损。

 

此次签收确认收费再次引发大众对于顺丰营收压力的猜测。顺丰上半年盈利下滑,原因之一是整体网络资源集中于今年加大投入导致成本增长过快,同时,因定价相对偏低的经济快递产品占比提升过快导致毛利承压。

 

财报显示,上半年快运分部亏损总额为5.08亿元,顺丰推进四网融通、加速快运网络建设、加密干支线运力以提升陆运时效加大了亏损压力。

 

其他分部实现利润总额为0.76亿元,一方面公司持续拓展新业务市场,处于成长期的新业务尚未取得盈利;另一方面因公司将位于中国佛山、中国芜湖、中国香港的三项物业资产的权益转让至顺丰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获得一次性处置收益。

 

快递行业逐步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行业增量空间见顶,公司主营业务的高成长红利或趋于消失。银河证券研报显示,顺丰的时效件业务护城河牢固,四网融通战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且公司立体布局物流细分赛道, 加速进入供应链增量赛道,未来具备成长空间。随着各细分赛道资源投入到位,形成规模效益,培育阶段过后,业绩拐点有望提前出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

picture loss